26 dic 2022
忙起來真的是天昏地暗 不小心就停更這麼久了 =================== 前面三集我們搭建了一個完整的交易世界觀入門,不管是這系列未來的每一集, 或者是大家在各種管道吸收到的各種交易相關課程或資訊, 你從中學習到的關鍵知識,基本上全部都可以歸納進入「執行好」、「足以盈利的」、「交易規則」這三件事。 換句話說,如果今天有一個課程讓你聽得覺得醍醐灌頂, 可是你仔細一想,才發現沒有辦法從這三個角度,去總結你學到了什麼的話,那就不是個有效的內容。 而這也是絕大多數時候,為什麼大家會說「聽課的時候都覺得很有道理,自己做還是都亂做」的關鍵: 因為你沒有把最終可以執行的結論,落實到你的交易規則中。 在金融世界中有個歷久不衰的辯題:「技術分析真的有用嗎」? 如果我們搜集全世界的正反方觀點、研究、論文一條條列出來,你可能會發現兩方都有很多道理和論據, 今天這集就用前三集搭建的世界觀,來嘗試歸納我對這個題目的觀點, 也為這系列後續可能會介紹的一些交易方法鋪好路!技術分析有用嗎? 首先我們必須要先定義有用。 在許多介紹技術分析定義的敘述中,都會提到技術分析是「利用過去的價格走勢及波動,以預測未來行情的分析工具」。 而如果有用的定義是:「技術分析能夠預測未來走勢」的話, 反方也可以舉出無數理論或是實際行情的反例去反駁,技術分析不能預測未來。 所以時至今日這個辯論依然處在一個各說各話的狀態,不算有定論、也無法直接證明技術分析有用。 回測正確率再高的指標或策略,也都還是會提醒你,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。 就像是一個做到 40% 勝率、2:1 盈虧比的交易者,以交易成績來說他是盈利的、 但是 40% 的勝率,怎麼樣也不會說他是能夠預測市場的吧! 相對的,回到我們這系列的核心邏輯:我們追求的是「執行好能夠盈利的交易規則」 , 那麼有用的定義就是:「可以幫助我們執行好能夠盈利的交易規則」 。 如果是這個定義的話,我們就可以理直氣壯的說,技術分析是有用的!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點:可執行性 (執行好) 基本分析為人詬病的問題之一是, 往往不能解決「什麼時候買」和「入場點在哪裡」的問題, 所以你即使你長期看好一家公司,並不會得到你現在應該市價買入的結論。 相對的,技術分析定義了 如果滿足某個條件即為買入或賣出訊號, 落到執行判定就是很直接的 if … then … ,滿足就入場、不滿足就不入場, 這件事對執行至關重要,因為策略可能是錯的,但是可執行性這個點不會錯, 尤其是相比各種其他可執行性更低的分析方法。2. 可重複性及交易頻率 (足以盈利的 — 四大要素之二) 無論是哪一個技術分析門派,每天看盤就是為了做一件事:「找到符合入場規則的交易操作」。 而市場上可供選擇的標的那麼多,當方法是固定的時候,可以說到處都是交易機會。 假設是一個期望值為正的策略,那麼最大化報酬的關鍵就在於交易頻率; 基本分析可能期望值是正的,但同一家公司的基本分析往往至少會持續一個月以上, 不會有人因為短期的市場波動就輕易改變基本分析的結論, 也因此相對起來它的交易頻率是更低的。 籌碼分析的期望值可能是正的,但特定券商、大戶、主力、幣圈鯨魚的交易行為, 一來不會每次都相同,二來從吃貨到拉升過程的時間週期也相對較長,同樣會有頻率上的限制。 而且也不是所有市場都適用,例如外匯市場想要應用籌碼分析就絕非易事,參考價值也非常有限。 而技術分析沒有這些問題,只要你的規則定義的足夠完整、是否符合規則的判定是極為簡單的、 而且所有只要有 K 線、有流動性的市場都可以應用,甚至如果你想要極大化頻率的話, 還可以切換到非常小的時間週期去看,這個點是其他方法所望塵莫及的,也完全可以佐證技術分析是有用的。3. 製作交易計劃 (交易規則的落地) 無論是最宏觀的總體經濟分析,還是最微觀的日內交易, 所有對於市場的分析判斷都必須落地到「交易計劃」的維度,才有真正的操作意義。 而所謂的交易計劃包含了以下三大要素:「入場點」、「停損點」、「出場點」 以下我們來看個例子, 以下是各種交易方法對同樣一支股票所做出的做多入場描述, 大家可以試著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路人的視角,看看你覺得哪一個描述最符合「入場點」的精神:基本面:「目前股價 60 、 今年預估 EPS 5 元,目前的本益比是 12 倍;合理本益比是 15 倍,還有不少空間,可以入場作多」 技術面:「目前日圖回到了前一波上漲的 0.618 ,可以找做多機會,等 15 分鐘圖出現了孕線,就可以上破入場作多」 消息面:「昨天公佈了上個月的營收,月增率 20% 、 年增率 30% ,是非常好的成績,可以入場作多」 籌碼面:「前一段時間主力一直默默地在吃貨,今天的拉升可以視為點火的信號,可以入場作多」 你會發現技術面是這幾個裡面最能夠落實到「入場點」的維度的,這裡當然並不是說其他分析方法沒有用, 而是他們頂多提供了你「可以作多的想法」 ,但是要落實到客觀的交易計劃時, 技術分析提供的往往還是最簡單直觀的解決方案。如何挑選合適的技術分析? 綜合以上所述,在我們追求「執行好足以盈利的交易規則」的路上,技術分析可以提供過程中很多部分的解法。 但畢竟技術分析是一個非常大的集合,當中有比較符合需求的、也有差距比較大的; 以下我們列出幾個衡量一個技術分析是否在這系列 Door to Trade 的邏輯內的標準, 如果你已經會一些技術分析了,可以檢視看看你的技術分析是否符合這些標準; 而如果你還不懂任何技術分析的話,敬請期待本系列的後續更新!1. 決定一個交易是否符合定義的是規則,而不是人為主觀的判定。 經典對話: A: 均線黃金交叉了,可以做多了嗎? B:先別急,你看他還沒站穩 A:什麼叫站穩? B:至少要收線收在上面 A:現在收線收在上面了,可以做多了嗎? B:再觀察一下,看看主力有沒有入場的跡象? A:什麼叫主力入場的跡象? B:就是短時間內快速拉升 A:現在短時間內快速拉升了,可以做多了嗎? B:現在漲得太快了,我們不要去追漲,等回落再買 A:回落了耶,可以買了嗎? B:動能有轉弱的趨勢,先不要衝動….. A:收盤了…… 確保不要落入這種對話的最佳方式,就是你的技術分析可以直接給完整的入場判定,如果不能,就不是好的技術分析。2. 不只是要「觀點」,更要「交易計劃」 一個技術分析的結論不能只是「看漲看跌」,而是明確的交易計劃, 也就是入場點、停損點、出場點,在所有交易中都可以非常明確的回答, 而不需要一直在交易過程中,各種分析未來走勢上漲下跌的機率。 「停損點」是要入場前就知道放哪的、而不是入場後再隨機應變的 為了要做到妥善的風控,「停損點」一定要是入場前就設定好的, 而不能像是那種「等到出現帶量長黑大陰線」、「等到出現均線死亡交叉」你無法在入場時知道停損點放哪的交易方法。 因為那會讓你無法確定每一筆交易的風險額度。3. 對於「越多人用這個方法」的解釋 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聽過一個說法: 「如果這個方法越多人知道了,那就會越不靈。」,在有效的技術分析的世界裡,這是完全不正確的理解!!! 這是很容易證偽的說法,卻被很多把技術分析當玄學在賣的人們拿來故弄玄虛。 所謂的「越多人」的極限就是「所有人」; 如果有一個交易方法,在出現買入信號時「所有人」都會依照買入訊號選擇市價做多,那麼該標的會發生什麼事? 答案是: 漲漲漲漲漲!! 有漲停板的就鎖漲停、沒漲停板的就突破天際到把流動性吃光光,直到更早買進的人開始賣出為止。 雖然你還是可以說 「這樣子手慢的人買到的價格就會很差」, 但這並不影響「很多人用這個技術分析,會讓它在出現買訊時漲得更好」這件事 今時今日當然沒有這種信號存在,但是還是可以很好的解釋,一個有效的技術分析方法, 「越多人用」只會「越有效」,因為那代表在市場上和你做同一個方向的隊友越多。 而成交價本來就是多空博弈下的結果,隊友越多當然是好事! 所以如果你用的技術分析,被包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, 不斷地嘗試告訴你它有多神奇多靈、千萬不要讓別人知道、否則就不再有效果的話, 至少在本系列的邏輯裡面,也會明確的把它定義為「不合適的技術分析」的。結論 這一集的目的是承先啟後,要帶領大家從把目標從願景等級的「執行好可以盈利的交易規則」, 進一步往下聚焦到「如何選擇有用的技術分析」這個問題,以實現這個願景。 我們討論了在這個框架內的技術分析為什麼是有用的、以及一個有用的技術分析會需要具備的幾個標準! 下一集開始,我們會來逐步跟大家介紹幾種我愛用的技術分析方法,它們當然不是什麼市場聖杯, 而更像是在建立一種共同語言和邏輯世界觀; 有了這個語言,你可以清楚了解發生了什麼、你能做什麼、做得好如何維持、做不好如何改善等等這些交易者最重要的任務, 敬請期待! Let's see how it goes yo!